听得是顾延章在课上问的话,才让儿子半夜不睡跑去看农书,杨太后倒是松了一口气。
换做旁人,哪怕黄昭亮、董希颜、陈灏之流,她都会多几个心眼,可这一回是顾延章,实在叫人生不出多少怀疑。
这人不群不党不说,实在是太好支使了,上头分派什么,他就用心做什么。旁人做出一二分的事情,都要四处嚷嚷,他却是做出了十分的功绩,也只安安静静的。
杨太后也读过几年书,略一思索,想着这应当顾延章是怕小皇帝不知人间疾苦,防他闹出那等“何不食肉糜”的笑话,是以叫他知晓农种。
回想顾延章任崇政殿说书这许久以来,不同于其余几位大臣、大儒,虽然也教授各色道理、经义,可往往别出心裁,能得意外之获。
她前头朝政甚多,知道了来龙去脉,便没有再把此事放在心上,只嘱咐下头人要盯着赵昉,莫要像头天那般熬到深夜也不去睡。
且不说杨太后这一处,只以为小皇帝乃是得了顾延章教学,欲要了解农时、农事,此乃正道,并不值得去管。
谁知才过得数日,却听赵昉殿中宫人来回,说这一位小皇帝自回殿之后,日日翻阅农书,先头还是叫人把相关书目送得过来,后来索性自己跑去了集贤馆,自下午翻书翻到晚间,有一两天,甚至险些误了晚膳时辰。
赵昉从来都勤力得很,遇上崇政殿中的先生也好、校场上的师傅也罢,旁人教他什么,他就学什么,不仅用心,而且努力。可杨太后与他做了这许久的母子,她把这儿子放在心上,其实还是琢磨出一点其他味道来——
赵昉学课也好、学武也罢,其实对事情本身并无什么太大的兴趣。
他对待学习的态度非常复杂,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,其中有夙愿得偿的欣喜,更有“不得不”的忍耐,是以每日的功课都是按着进度完成,先生布置什么,他就做什么,纵然偶有赶超,却从不会像今次这般废寝忘食。
难道他的真心志向,竟是在这农事之上?
这推测实在太过于匪夷所思,杨太后一时也有点不敢相信。
再紧急的政事也比不过儿子重要。
问清楚此时正正是顾延章在授课,杨太后一刻也不愿意多等,一下子站了起来,对着一旁的崔用臣道:“叫崇政殿的人莫要一惊一乍的,我要去瞧一眼。”
垂拱殿与崇政殿相间并不太远,没用多少功夫,一行人就到了地方。
外头的宫人早得了分派,见得杨太后,连忙轻轻把门让开,将她引到了内殿边上一处屏风后头。
殿中的顾延章正与赵昉交谈,自然没有留意到此处的动静。
杨太后站在屏风,屏气细听,透过缝隙处引颈而望。
前头顾延章手里拿着几张纸,慢慢地翻看,那纸上头写满了字迹。
一旁的崔用臣用气音提醒道:“顾公事手上拿着的,乃是陛下这几日所做功课。”
杨太后还没来得及问话,已是听得前头赵昉道:“我按着先生所说,翻查了昭文馆与集贤馆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